为政|党校干部当高官,有什么“独门秘籍”?
近年来,不乏学者出身的中央党校干部“跨界”担任党政高官。多名党校系统教授告诉廉政瞭望记者,不少出身中央和省委党校的学者型官员在政坛历练的同时,也带来了务实的作风和先进的理念。
梳理这些从党校入仕者的履历,会发现有几个共同之处。
首先,他们需要做出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,这也有助于他们在业界受到认可、由教师提升为学部主任等职,进而获得更多跨界机会。其次,党校干部“入仕”后,多集中在党群系统任职,这被认为更有利于其适应新环境,更能发挥好自身优势。最后,多数现任职于党政主干线上的党校干部,都经历了多岗历练。
党校教师和干部“跨界”到党政系统,过去已有零星案例。及至十八大后,这种现象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。
事实上,2015年12月,中央印发《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》,已为党校干部“入仕”提供了政策支持。《意见》强调,加强党校与其他党政机关和单位干部的交流力度,畅通人才双向交流渠道。
在廉政瞭望记者采访的多名各级党校教授看来,党校工作者入仕,与高校学者从政,以及党政系统的一般干部相比,有着独特的优势。
“与一般学者相比,党校干部更讲政治,也更懂体制。”在党校系统工作多年的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表示,党校姓党,通常而言,党校干部党性、原则性很强,熟悉中央各项方针政策,并严格遵守制度规矩。在讲原则、守纪律方面,可以为一些党政干部做表率。
此外,“中央和省级党校教授培训、宣讲时,面对的是从省部级到处级的官员,多数对官场已有较深体验。教学安排上,也更注重实践,教师多次带学员下基层,进行实地体验式教学。这些经历都是一般学者较难企及的。”有专家称。
不光如此。一名省级党校教授告诉记者,党校学员们平时讨论的问题,都很接地气,体现了问题导向。
“与党政官员相比,党校出身的干部更加注重学习,看问题更深刻。”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认为,他们的学者气质,为政坛刮进了一阵清风。北京市委常委、纪委书记李书磊曾说,我欣赏的不是读了书做官,而是做了官读书。前者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,做了官读书才是大性情,真修炼。
此外,党校干部“入仕”,带给官场的还有民主意识的提升。
不过,党校出身的干部“入仕”,也有一个适应期,也会遇到和学者从政类似的问题。“就是如何真正融入任职地,将理论视角转为实践视角,增强权威和执行力,积累从政经验,这仍然需要一个过程。”刘益飞说。
组织上也在创造更多条件。如习近平执掌中央党校期间推动的“挂职基层”模式,就被视为党校干部“入仕”前的热身。
“个别访民像背书一样表达流畅,什么时候该哭,该情绪激昂,节点把握得很准,向有关部门询问后,才发现有的与事实大有出入”。“百姓有事,就爱直接找市长,市长任何一句话,都可能被当成重要说辞。”
这是2012年到2014年,中央党校政法部法理学教研室主任封丽霞“空降”福建莆田市任副市长时,收获的基层感悟。而与封丽霞同批挂职浙江金华市副市长的谢春涛,则推动出台金华市“科技创新九条”,促成了两项央企项目落地,回京不久即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升为主任。
此外,从实际情况看,党校干部“入仕”还面临一些客观问题,需要在工作中予以克服。
多名专家谈到,目前来看,从中央到地方,党校出身的干部“入仕”的实例仍不多,还存在一定的中央、省区市两级不平衡的现象。还有,“一些地方不仅没有将党校干部往外交流,还将党校单纯作为照顾干部、干部中转的地方”。“对这些问题,《意见》中都明确了解决办法,贯彻时如何落实,对各级仍是不小的考验。”
(摘自《领导文萃》2016年9月上)
稿件来源:《廉政瞭望》